校友人物側寫 

蕭國坤 第二屆校友

是與否並非絕對,

兩極中間往往有一段 grey area

不失之過偏,即是得宜。

  蕭國坤

學歷:成功大學電機系學士

   臺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

經歷:美商惠普電腦亞洲區國際採購處總經理

   中華攝影教育學會名譽理事長

   中華民國馬術協會總顧問

 

  談到何人的攝影最為匠心獨運,答案恐怕見仁見智;但若論及何人能將攝影技巧活學活使,淋漓盡致地運用於商業與日常生活中,那麼蕭學長定然當之無愧。

  學長因積極推動「綠色供應鏈」營運模式,獲經濟部頒發經濟專業獎章,又致力於攝影事業,作品屢在各國得獎,更是運動能手馬術比賽冠軍。如今身為惠普電腦亞洲採購處總經理,學長可謂日理萬機,每周至少要開三十場會議,又需兼顧自己所熱愛的攝影,如何調配工作與生活的比例,委實是一大難題。秘訣是什麼?且聽聽學長的「攝影心法」。

  攝影秘笈,第一點在於:「見樹又見林」。面對問題不能僅看單一面,而須做通盤性的觀察,再作決策。第二點則是要「快」,學長特別強調:「處理任何事情,皆是『綱舉而目張』,先整理出主幹與原則,細節部分即可自然地推演而出。」學長成大電機畢業後,進入商研所,經過兩個不同領域的磨合後,培養出了多角度、不同思維處理問題的習慣,更養成果斷迅捷決策的能力。當時,為了跨系修習過去未接觸的學科,學分必然超過學校允許的上限,不同於一般人的猶豫踟躕,學長立刻拜訪系主任、院長、教務長等說明情況,終破例得到機會,獨闢一條成功之路。蕭學長當時榮獲全國十大研究生獎第一名,可謂實至名歸。

  第三點,則要活用,「以無法為有法,以無限為有限」。在學長那年代,教授往往僅給予學生們許多書籍,使其自行研究,若要將每本書所提到的理論悉數記下,非但耗神費力,且其中觀念甚至互相排斥,因此若想有效率地學習,必須自己從各書中整理出法則,再加以推演,換言之,即是能師其「意」。學長還特別指出:「管理學的理論往往僅是經由統計而來,理論家們從過去的經驗中作假設,再針對歷史資料印證,進一步提出。」但刻舟求劍,劍不可得;守株待兔,兔不再來,時代變動之大,超乎想像,若昧於情勢,不知變通,在商場上只會屢戰屢敗。

  彷彿春風吹動的柳枝,學長舉手投足間,無一不散發出一股英氣,而在惠普公司十數年的歷練,也養成了學長處世待人的圓通智慧。學長談到:「是與否並非絕對,兩極之間往往有一段grey area,我們雖要守住我們行為的 fine Line,只要不失之過偏,即是得宜。」他舉例說,公司訂有員工的倫理守則,在外收受禮物,價值不得超過750元。曾有一回他至某公司拜訪,對方贈送價值不菲的畫作,學長一時陷入兩難:收了違反公司規則,不收又對不起對方情意。但他隨即想到了變通的方法:收下禮物後,再捐出給慈善機構,並公告週知,事情遂圓滿落幕。

  學長提及,國內商研系所互相較勁,通常角逐的是兩方面:與國外大學簽的合約數量,以及產學合作的豐富度。前者,臺大商研所已領袖群倫;後者,商研所的校友人脈更是廣闊,特別是前十屆的校友,畢業後彼此間仍相互提攜與幫助,這是商研所的優良傳統,也是我們的優勢。

  學長令人折服的特質,就是「自律」與「決心」。他身為第二屆的前輩,外表卻看似不過四十歲,精神體力充沛,比之大學生有過之而無不及。即使公務倥傯,學長仍每天十一點前就寢,六點前起床。他一直保持清淡飲食的好習慣,數十年來始終如一,並將此好習慣推廣到子女與員工的生活上。

他嚴肅地談到:「現今學生缺乏者,正是此種自我鞭策的態度,因此喪失自我規劃、解決問題的能力。」教育子女,學長堅持培養讓他們「獨立完成任務」。在孩子五歲時,學長即舉行家庭會議,以民主程序協商討論零用金的配額,讓孩子做出選擇。曾經孩子在店內丟失一頂新買的帽子,學長不逕自替他取回,而是提供孩子相關訊息,讓孩子自行處理:打電話給店家詢問、找到該商店、向拾獲者表達謝意等等。成功取回帽子之後,孩子心中充滿成就感,而親身體驗問題處理的過程,更使孩子受益匪淺。惠普總是勉勵員工們切勿害怕犯錯,解決問題並不困難,困難者在於無法下決心著手,孟子言:「求則得之,捨則失之。」自古無場外的舉人,成敗得失,繫於為或不為蓋為者常成,行者常至也。

學長的深切期勉,堪為我們處事的借鏡。

《採訪撰稿: 台大工商管理學系李庚翰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