校友人物側寫

蕭瑞洋 第一屆校友

 

有些事情的開始,

在那時候只是小事一件,

後來卻愈來愈精彩。

   蕭瑞洋

學歷:交通大學電信工程系學士

   臺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

經歷:來思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

   臺北圓山扶輪社2000千禧年社長

 

民國六十年,我國退出聯合國,國際地位孤危。在危急存亡之秋,商研所創立,彷彿黑夜中一道曙光,給青年帶來希望,之後的數十年間,它培育造就了無數的英才。回首這段艱辛的歲月,身為商研所首屆學子,蕭學長感慨特深。

蕭學長說,商研所之草創,預示台灣社會發展的大方向,尤其它所帶來商業新觀念的啟發,更是帶動經濟迅速起飛的動力。在訪問時,桌上擺著學長與馬總統兩人的合照,他說:「我和他是高中同學,總統當年滿可愛的,有一次我和同學不小心把小東西丟到教室後邊,以為砸中了坐在後面的他,便同時轉頭觀看,沒想到他居然也跟著轉頭察看後面,頓時引來哄堂大笑。那已是幾十年前的事了……

  蕭學長就讀交大時已嶄露頭角。名聞遐邇的清大交大「梅竹賽」,正是學長靈機一動想出的名字。舉辦首屆梅竹賽時,兩校不免有些瑜亮情節,各有堅持與立場,最後僅以「讓你們玩一屆試試看」的心態開辦,孰料到日後卻成了風靡兩校的重要活動。當時學長擔任籌辦委員會委員,一方面負責籌劃,一方面又要協調賽事,備極辛勞,「梅竹賽」終能薪火傳承至今,學長功不可沒!

  蕭學長為何從交大電信進入臺大商研所呢?他說,其實在選擇大學時,已相當嚮往臺大的學習環境,尤其對商學的理論與實務深感興趣。大學畢業那年,商研所甫成立,入學條件不限制原就讀科系,目光如炬的學長,自然不會錯過此千載難逢的機會!第一屆商研所招生報名應考者多達六百人,最後僅錄取六人,競爭之激烈可想而知。

  身為四位第一屆就讀的天之驕子,學長在校園中可謂「如魚得水」。當時,全國大專院校僅配有兩部電腦,一部在交大,一部則在臺大,因為操作複雜,鮮少人使用,而學長熱愛撰寫程式,電腦反而成了他愛不釋手的同伴,也奠定了日後職場工作上的重要技能。

  畢業後,學長先後赴國外多所大學進修,所學包括談判策略、行為科學及行銷策略等。他認為,於國外短期進修,不僅可以在專業領域上有所精進,更可藉與外國文化交流開闊視野,對於人生必有更深層的領悟。他勉勵學弟妹,在課業學習以外,須培養三種重要能力:「解決問題」、「邏輯思考」、「溝通協商」。而養成的最佳方法,莫過於參加課外活動。參與團體與組織的事務,可以學習獨立與承擔,這些都是奠定未來在社會中處事圓熟的基石。

  進入職場後,學長於商場征戰,迄今數十載,事業曾如日中天,也曾遭逢困境,但是憑著堅持與努力,終於開創屬於自己的一片天。他臉龐上不時洋溢著熱情的笑容,親切地勉勵學弟妹:「山不轉路轉,路不轉人轉,人不轉心轉,豁達看待人生,生命處處是機會!」又說:「許多事情往往是從小處開始,只要付出努力,漸漸地成長茁壯,最後終會出其不意地開花結果。」梅竹賽的創辦是如此,經營吸塵機器人的來思比成立亦是如此。面對困境,不妨將其視作一種改變,一種鍛鍊,機會終會到來,「盡其在我,即是成功」!

  自首屆優秀的蕭學長一代以降,商研所可謂「天下風雲出我輩,長江後浪推前浪」。然而在這些年間,社會環境丕變,他特別提到:「現今資源配置,舉凡財富、教育資源、就業環境等,多呈現M型兩極化分佈的趨勢,競爭激烈,因此須不斷地學習,掌握時代脈動,方不致被淘汰。」學長更身體力行,不但身兼扶輪社社長從事慈善事業,也與昔日商研所校友創辦TMBA中華天培協會,和財金、會研等系所合作,積極打造一個MBA學生與實務界的知識交流平台,以期讓未來的學弟妹們,所學能夠更加與時俱進。

誠如蕭學長的名言: 「有些事情的開始,在那時候只是小事一件,到後來卻愈來愈精彩。」人生如此,商研所的歷史也是如此。從一開始的四位同學,歷經四十年的時間,逐漸成長茁壯到現在將近二千位校友與在校生,商研所的歷史,同樣見證了只要持續努力,生命會活得愈來愈精彩。

《採訪撰稿: 台大工商管理學系李庚翰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