校友人物側寫 宋炎本 第八屆校友
學歷:臺灣大學化工系學士 臺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 經歷:復華證券投資信託股份有限公司執行副總經理 全球復華證券投資顧問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潤泰大樓綜合維護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
自信的笑容中,懷著謙遜與真誠,「阿本」學長自小勤奮向學,國中起即領取清寒獎學金;高中起即擔任家教,自力更生,直到商研所畢業入伍為止;在商研所就讀時,精進勤奮,老師對之讚譽有加;進入職場後,從基層員工紮實做起,乃至今日成為企業高階經理人。他憑藉一雙充滿熱情與毅力的雙手,開出自己的一片天空。這樣的故事,為「有志者,事竟成」做了最佳的詮釋。 學長憶起昔年趣事,當年就讀商研所時,班上雖僅有十五人,卻如今日一般,亦有「系對」的激烈競爭,然戰場絕非是今日的facebook狀態欄。學長笑道:「那時教室外的公告欄上,用大圖釘釘著一本筆記本做為班上的留言板,有一天突然出現某學長和本班一位美麗女同學共同署名的幾行字:『我倆已經…(忘了,牽手之類的)…』,佈告一出現,彷彿晴天一陣霹靂,頓時許多男同學傷心悲愴了。」他透露一個秘密:其時尚在經濟研究所就讀的朱敬一院士,更是常在下課後過來探望就讀商研所的女友,留下一段傳頌的動人佳話。 商研所MBA課程與CFP(認證理財規劃顧問)的國際證照訓練,奠定了日後學長投入投資理財領域的基礎。而商研所當年給他的溫情,最令學長難以忘懷:學長的畢業論文手稿多達十萬餘字,在那個電腦尚未普及的年代,必須要工整地另外謄寫一份,才能委由專人打字編印。眼看截止期限在即,學長心急如焚,幸得系上三位助教挺身而出幫忙謄稿,數日之內即告完成。學長至今仍舊滿是感激之情。 宋學長認為,商研所除了教授理論知識之外,更給予學生多方面的成長。無論是學習或做事,教授都告訴我們:迎向每一日,皆須保持樂觀、要有正向的精神。例如享用一頓餐點時想著:「這真是一生中最美味的一餐。」又如木匠建屋,落成時想:「這必是我造出最華麗的一棟屋子。」如此,每個下一次都勝過上一次,生命自然一日勝過一日,歡樂充實;抱持這樣凡事正面樂觀的態度,面對困境終能迎刃而解。商研所的師生情誼更是一輩子的福份,例如宋學長的論文指導老師王志剛教授,在他歷次職場的關鍵轉折點,都予以珍貴的建議,指點迷津,這正是傳道、授業、解惑的最佳例證。 問起他從白手起家,至今事業家庭兩全,是否有什麼成功秘訣?學長用「自立而後立人」勉勵我們兩件事:第一「自立」,要腦、口、心、手妥善運用。「腦,指多問多想,靈活思考;口,指理直氣和,有說服力地影響周遭;心,指熱情、善良與潛心學習;手,則指腳踏實地、親力親為、永遠站在第一線,這對於企業管理此等實務科學尤其重要。」第二「立人」,則是指「團隊合作」。待人接物,非但要做到敬業樂群,不斤斤計較,尚須以能夠創造「被利用的價值」自許,付出亦是收穫,「不要問團體為你做了什麼,而要問你為團體做了什麼」。保持「低調的自信」,不卑不亢、允執厥中,在社會立足,方能圓通自適。 身為早期畢業的學生,學長期許商研所未來有機會能成立正式的校友會。他凝注著窗外悠悠白雲:「希望透過商研所的週年紀念活動,提供前後期同學一個自在互動的機會,也許畢業多年後的相聚,能夠擦出意外的火花呢!」 人們常對如何計算畢業系友的屆數感到迷惑,學長則一語點破商研所淵遠流長的靈脈:「商研所同學的屆數,正是入學的民國年次扣掉六十。例如民國六十一年入學,就是第一屆;我是民國六十八年入學,就是第八屆。」六十者,正為一甲子,象徵永恆的回歸重生,相信商研所的諸學子,亦將繼承這股生生不息的熱忱,一同締造美好的未來! 《採訪撰稿: 台大工商管理學系李庚翰》 |